close
 
認真來說,這次的這本《死亡的益處》讓皓雪讀的相當的吃力...
一來是不得不去抱怨試讀本的字體不夠大,卻相當的擁擠...
所以一眼望去就是密密麻麻的一堆字在那裡...
稍微一個不注意的閱讀,就會一整個眼花掉...
希望正式發行的書輯不要如此才好...
也希望出版社的編輯大人們能稍微體諒一下試讀客們...
不要再度的蹂躪已經被我們虐待的眼睛了呀~~

而另一個讓皓雪這次讀的有點吃力的原因是...
皓雪又犯了沒有"認真的詳細看簡介就報名”的老毛病...
大概看了題材覺的還不錯後,就報名了這次的試讀活動...
完全沒注意到這本書不是小說,也不像 天使遺留的筆記 般真人記實的故事...
而是由作者從一個心理醫生的角度...
透過他自己走出喪母後的情緒,用自己的專長去整理與歸納...
再匯集自己所處理過的許多臨床資料而成的一部作品...
不僅是記錄自己的心得,也希望透過這部作品去幫助更多人!

其實這類型的討論,皓雪之前也寫過三篇類似的文章...
有兩篇分別是從電影送行者與好友小橘的文章中都有申論過面對長輩之死的情感...
電影心得 - 送行者 禮儀師的樂章 - 一部說著傳承與生命 , 親情與感情的電影...
看完"<小橘護士工作心得>臨終,自以為是的愛"有感~
而另一篇是從成小山的串聯而去舒發自己想像著死亡這件事所寫下的
【串聯】【申論題】你想怎麼死?- 或許 , 我只希望留下遺憾與不捨吧~!!

無論如何,在這幾篇文章與皓雪自己的感想中...
都覺的無論是面對親人或是長輩,亦或是自己的死亡...
我們都在某種程度上要去在事前做揣測與準備...
尤如成小山再發起串連的這篇請問,你想怎麼死?中有這樣的一段話
透過寫作「想像死亡」,其實像是一種自己與自己的對話,提醒自己來想死亡這件事,
瞭解死,才知道怎麼活,瞭解難得,就更容易珍惜。讓自己思考死亡,而不是定論死亡
這件事情,寫完文章以後,我就打電話給家人,中午約會時,也特別珍惜身邊的人,因
為想過死亡這件事,才又提醒自己,活著多難得,大家共勉,希望大家都更好、更幸福。


不過前面有說了這次皓雪對這本《死亡的益處》覺的有些吃力..
一方面是最近自己呈現有些放空且玩樂的心態...
另一方面是作者真的有些像在寫論文的手法...
這對沒有情續在裡頭的皓雪,加上密密麻麻的字體不斷的擾亂眼睛...
最後只能硬逼自己努力的把整本書翻過一遍之後..
在以跳躍式的方法去找尋作者想傳達的重點....
( XD...這一招好像以前讀書在考前猜題呀.....(踹飛) )

依往例的在皓雪說自己的心得之前...
讓我們來看看這次出版社相當有內容的書輯簡介吧:

即使我們無法選擇父母,也無法改變過去我們跟他們的關係,但是我們可以自主地選擇和決定,
要讓他們的哪些特質在我們身上體現出來。

失去父親或母親對所有為人子女者來說,都是一項事關重大的經歷。但父母的死亡對我們的深刻
影響,過去幾乎完全被忽略;針對喪親之痛的相關研究,大多侷限於「哀悼」和「失落」,而未
能從中發掘正向的力量和改變的契機。

本書作者珍.賽佛博士(Jeanne Safer, Ph.D.)是資深心理治療師,在高齡母親過世後,發現自
己和母親反而更加親近。她客觀地記錄母親的生命故事、深入分析母親的人格特質以及兩人的母
女關係 對自己造成的影響,並詳細審視母親傳承給她哪些心靈資產。她把這項體認和收穫稱為「
死亡的益處」。

作者深入訪談了數十位失去父母的成年人,發現許多子女確實在父母死後得到正向的影響。當他
們沒有了必須負責、可以求助或試圖反抗的對象,促使他們深入認識自己、作出改變。

中學教師貝絲.葛蘭特過去完全不須替自己安排時間,因為她得隨時待命、等候母親的召喚。母
親病逝後,她卸下「母親隨身女侍」的職務,首度為自己規畫人生。瑪姬.布朗在父親過世後引
以為誡,成功戒菸,並發揮她和父親最相像的正面特質——強韌的個性和責任感——接下打理全
家財務的重責。

咖啡店老闆娘潘妮.麥當諾為了和父親唱反調,在不幸福的婚姻中苦撐二十年。父親死後她才想
通,過去把全副心思放在反駁父親,反而無法傾聽自己的心聲。黛安.哥登身為專業主廚,卻從
不敢在氣勢凌人、言語刻薄的母親面前做菜。母親過世後,黛安選擇讓母親強烈的保護與愛留在
自己的記憶中。美好的記憶不僅可以支撐她,還能驅逐負面的回憶。

失去父母的子女,傷慟是發自內心的,但喪親可以化為主動而富有創造性的心理成長過程,而不
只是被動承受的創傷。不管我們與父母關係如何,失去父母都是重大的損失。然而,死亡帶來觀
看全景的寬闊視角,讓我們對過往的思索有了新的深度。子女可以從父母傳承的心靈資產中揀選
正面的部分,並釋放負面的部分。

逝去的父母,從現實世界移居到我們的內心世界,餘生仍與我們相隨。我們不但能修正與父母的
對話,更可以彌補遺憾、向前邁進。雙親的死亡,可能會成為你這輩子最重要的成長時機,我自
己也有親身經驗。

本書特色
1.失去父母不只是被動承受的創傷,而可以化為主動的成長機會。
2.不管父母健在或去世,現在就是耕耘死亡益處的時候。

作者簡介
珍.賽佛博士(Jeanne Safer, Ph.D.)

從事心理治療三十五年,出版過三本著作。她常應邀上電視與廣播節目,也常公開演講。作品散
見於《歐:歐普拉雜誌》、《模爾雜誌》、《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現居紐約市。

 
有些子女在專橫的父母在世期間,就能夠想出招術化解父母的猛烈攻勢,而其他人則
是等到父母過世,才能發現自己的力量。何以如此?「愛」的成分大有關係。如果批評
裡夾帶著同理心與關懷(不管埋藏多深),或者有其他人提供鼓勵,造成的傷害會比較少
。這跟子女本身的個性也有關,又些人神經比較大條,或是韌性特 別強。可是,最好
的解藥---不管在人生的什麼時候得到--- 就是明白你的人生由你自己創造,而應該達到
的標準由你全權訂定。


認真的看完這本《死亡的益處》後,最關鍵且一定會考的就是這一題:
心理盤點只有四個步驟:
1.你從父母身上獲得的,而你想要珍惜保留的是什麼?
2.父母擁有的但你卻從未獲得,因而感到遺憾的是什麼?
3.你從父母身上獲得卻想摒棄的是什麼?
4.你曾經需要,但父母無法提供的是什麼?

(很好~我最好再惡搞一些,看下次還有沒有出版社要給你試讀!)

而從書中的許多個案,參照自己所看到的許多人...
或許真如這本《死亡的益處》的副標題所說的:失去父母,是我們二度成長的機會
我們從開始認識這個世界開始,帶領我們成長的就是我們的父母...
但無論是認何一種父母的個性與管教方式...
都會對我們自己的成長與價值有一定的優點與缺點...

反過來說,在我們失去父母的那一刻起...
若能透過上面四點由作者所說的"心裡盤點"...
我們能透過對父母的情感、回憶、體認與情緒...
讓自己在走出傷悲的同時更加的去認識自己...
也讓自己再一次的打破原本由父母或是自己所設下的框架...
讓自己再一次的成長與茁壯!!

前面皓雪雖然說了很多次這本書不太容易啃...
不過這本書的內容相當的扎實...
少了小說中高潮迭起的劇情與賺人熱淚的橋段..
但在靜下心來閱讀時,卻真的能讓人感受到更深層的感受...

無論是整本書來看,完整的架構與論述都相當的精彩...
亦或是隨手翻開書本隨性的瀏覽...
也往往會翻到一些讓人相當有感觸的好句子...
就在這篇介紹的最後面...
與大家分享皓雪滿喜歡裡面的這一段文字...
也希望對這議題有興趣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了這本書!
《死亡的益處 - 失去父母,是我們二度成長的機會》

意識到有必要好好了解一些事,是相當關鍵的一步。
我為何認定自己一輩子都會飽受這種突如其來的驚恐?
為何認定這種反應無法改變?
我本來還以為,即使我了解那個信念來自人生的何處,造成什麼影響,我也改造不了它。
我原本認定,這種讓人絕望的身心狀態是靜態又停滯的,而不是變動不居的;
我還以為這種狀態便是我的負面特質之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皓雪 的頭像
    皓雪

    皓雪的隨筆亂想 - 痞客分站

    皓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