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餐桌,無邊的田野,牽動你我生命記憶的尋味之旅

其實在1/7皓雪就寫了這篇島嶼的餐桌 - 36種台灣滋味的追尋:我家的幸福食光之豪氣土魠魚
不過認真來說還是很想再跟大家再多介紹一下這本書....
畢竟這是一本充滿濃濃感情的筆調..
用文字與影片佐以感情所著作出來的一本好書.....
島嶼的餐桌:36種台灣滋味的追尋

上次皓雪花了相當大的篇幅去介紹自己家的土魠魚...
沒想到前兩天皓雪媽又一口氣從台南寄了一大箱回來...
看著那大大小小切好塊的土魠魚...
冷凍的包裝仍是不斷的凍著皓雪的手指...
但那魚身的肥美真是讓人垂涎三尺呀....

不過今天是想跟大家分享整本書的內容...
在皓雪說說自己對這本書的想法之前....
就讓皓雪先用出版社的介紹讓大家更加瞭解一點吧....

這真是一趟又一趟不可思議的旅程,那些母親經年累月煮著的菜,我們吃來平淡無奇的菜,竟道
道說得出故事,而自己偶爾下廚做的菜,雖稚嫩而無名,卻不知不覺融入自身成長的滋味,一個
接一個的時代氣味也在其間穿梭流轉。

於是,從母親做的菜開始,在一段段舌尖味蕾的回憶裡,一則則田野文獻的爬梳裡,種種料想不
到的網路世界的共鳴裡,一張屬於台灣土地滋味的餐桌不知不覺浮現了出來……

PART1:尋常的口味
炒飯、湯麵、肉豉仔、筍乾、蕹菜湯……經年累月出現的飯菜,看似可有可無,但吃來卻有無法
取代的味道。而白菜滷、扁魚肉羹、排骨飯,儘管已成街頭小吃攤上的名物,但母親煮的總是多
一味,有時是兒時的鄉愁,有時是母親的智慧。還有,連走過美國南方與法國普羅旺斯廚房的油
粕仔哲學與美味,也被嚐出來了……
PART2:歲時的滋味
沒有捲潤餅的清明節,沒有包粽子的端午節,沒有搓湯圓的冬至,是什麼滋味?有誰還記得立夏
要吃蒲仔麵,七夕要煮麻油雞和油飯呢?一張平凡的閩南家庭餐桌,因為母親,還守著祖先傳下
的歲時滋味。清明的春,端午的夏,七夕的秋,冬至的冬,四時流轉,縱使光陰無情,餐桌卻有
味!
PART3:時代的氣味
煎餃,煎啊煎,卻飄來兒時鄰居山東人家蒸籠裡的包子氣。餛飩湯、獅子頭還有牛肉麵,湯汁裡
總浮著母親在江浙餐
館打工的身影。莎莎醬在舌間沉澱著墨西哥電影《巧克力情人》裡既魔幻又
遙遠的想像。數著一
道道菜,二十世紀過去了,封閉的戒嚴時代已是過眼雲煙、全球化時代席捲
。一張平凡的島嶼餐
桌不知不覺也記下這些時代的氣味。

作者簡介
陳淑華
資深報導人,自由撰稿者。台灣彰化人。台大農業推廣學系,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文化資產組。
曾任《經典》雜誌採訪召集人;《大地地理》雜誌撰述;宜蘭縣蘭陽博物館叢書專案主編;胡氏
圖書、創意力等出版社特約主編。報導曾獲雜誌類金鼎獎;台灣永續報導獎文字報導獎。

大學畢業沒多久,趕上台灣開放大陸探親與觀光的浪潮,報導撰稿生涯從海南島開始,環島後轉
進珠江三角洲;又從北大荒三江平原穿過大興安嶺深入內蒙草原。之後回到台灣的田野,或走過
淡水河流域;或走進南方護水的故事裡;或傾聽台灣老人的心聲;或駐足蘭嶼、屏東好茶、花蓮
馬太鞍等原住民部落,流連在南島的世界……。一晃二十年過去,這回終於回家了,回到自家的
餐桌上,在一道道平凡的菜色裡,找尋母親的滋味。
著作有:《噶瑪蘭族》、《掌中天地寬》、《台灣檜木》(與林玉如合著)、《攜手造家園:社
區》(與蔡佩熒等合著)、《發現南島》(與林志恆等合著)、《台灣原住民學習知識庫》(文
字部分)、《「問候台灣」明信片全集》(文字部分);其他作品散見《大地地理》、《經典》
等雜誌。

2007年秋,部落格「我家的餐桌」 blog.roodo.com/morningperson開始上菜尋味,獲2008第
四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生活情報部落格】決選入圍。



其實認真來說整本書中的36道料理皓雪大多都不陌生...
除了兩三樣是地域性或皓雪家剛好不太煮的東西...
不然凡舉一般餐桌上的炒飯、湯麵、肉豉仔、筍乾、蕹菜湯...
又或是逢年過節一定會有的粽子或潤餅...
這一道道的菜色都是過往濃烈的回憶...

而透過作者的照片挑起了我們對這些菜餚的印象...
也透過作者的文字讓我們再一次更加的瞭解這些兒時平凡種種的不平凡...
加上那穿插在書中的小常識與食譜...
更是讓我們這群五六年級生彷彿重新再次認識自己童時的餐桌...
也回憶起了母親那忙錄的身影....

老實說起來皓雪並不是很愛看這種圖文併貌的書.
嚴格來說應該可以說皓雪幾乎是只看故事性很強的小說...
但這本島嶼的餐桌:36種台灣滋味的追尋卻讓皓雪愛不釋手...
有時隨手拿來翻開一頁...
隨性的閱讀卻又帶來更多的回憶與感觸....

衷心的推薦這本書給所有的朋友....
一本五六年級必看的感動好書....
《島嶼的餐桌:36種台灣滋味的追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皓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